本校师生
融合门户
校外VPN
校园邮箱
OA办公平台
校外用户
考生
校友
访客
应聘者
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校长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副校长
校长助理
党委常委
学校章程
信息公开
数据中传
汇总标题
汇总大图
数据汇总
中传新闻
学院部门
党群职能部门
行政职能部门
直(附)属单位
教学科研单位
校园生活
信息化服务
设备仪器场馆预约
后勤服务
电话黄页
校历
校医院
心港湾
图书馆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专业建设
教学成果奖
课程教学
实践教育
教学名师
通识教育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管理服务
规章制度
电子成绩单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学生选课
师资队伍
学历继续教育
国际传媒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MBA人才培养
培训教育
白杨课堂
科学研究
科研学术简介
学术委员会
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
省部级科研机构
其他高级别科研机构
校级科研战略机构
校级科研协作机构
校级科研创新机构
院级科研机构
学术期刊
科学研究处
科研学术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
研究生招生
培训教育招生
学历继续教育招生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招生
国际预科招生
国际学生招生
MBA招生
MPA招生
职业教育国际(预科)招生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合作
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
教育发展中心
教育服务中心
今日推荐
首页
今日推荐
2025-06-26
廖祥忠 李雨谏|重生:“人机分工”时代高等教育的涅槃之路
重生:“人机分工”时代高等教育的涅槃之路廖祥忠 李雨谏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瞬间打破人类对人工智能的固有认知。紧随大语言模型,Midjourney、Runway、Met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字、图像、音视频创作等多模态领域实现革命性突破。至此,一场前所未有的“智能风暴”开始席卷全球,人类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千百年来,人类文明的演进,就是一部社会化大分工不断细化的历史。现如今,人工智能以其卓越的类人能力和超人能力,正在打破这一延续数千年的分工边界。人工智能正由人的工具迅速演进为人的助手甚至伙伴,并与人类形成深度协作关系,人机协同创新时代已初见端倪。由此,笔者推断,人类社会正站在又一次社会化大分工的历史性节点上,由“人人分工”时代朝着“人机分工”时代跨越,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来临了!这场历史性跨越,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随之而来的是,高等教育也被推到了分水岭,其功能定位、存在形态、知识生产、评价标准与培养模式等均面临着颠覆性变革。站在科技狂飙与人类行走的交汇点上,我们亟须重新审视人类的未来和高等教育的责任:其一,何为人的主体性和存在价值?其二,人的认知能力和成
2025-06-26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人机共创 赋能未来 构建智能时代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新生态
廖祥忠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是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力量,是参与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如何创新网络素养教育的理念、知识与方法,系统提升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少年群体的智能素养水平,对坚持自立自强、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有重要长远价值,对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有重要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构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传播场景的背景下,立德树人这项教育的根本任务至关重要,引导青少年塑造正确价值观的关键行动迫在眉睫。针对广大青少年群体,应在守好人本主义价值底线的同时,不断增强数据思维和人机协同认知,着力提升独立思考能力、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以更好驾驭互联网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为以中国特色治网之道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厚植人才沃土。研判智能传播风险,铸牢网络素养的认知基础互联网高速发展之初,即时交互、无限兼容的传播形态曾清晰地展现了“何为新媒体”,而今,生成
2024-12-09
第12期《党建》刊发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署名文章
近日,第12期《党建》杂志刊发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署名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廖祥忠在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回信,要求学校在新时代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回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中国传媒大学未来发展的激励和鞭策,饱含着对学校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殷切期望,为中国传媒大学办学治校提供了根本遵循。70年来,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传承“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红色基因,让中国特色成为学校最鲜亮的底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奋力谱写强国建设、中传有为的崭新篇章。 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立意
2025-06-15
校长张树庭毕业致辞|做笃行的自己,奔赴人生新征程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大家好!今天,5279名同学即将从这里出发,奔赴人生新征程。我谨代表学校和廖祥忠书记,向全体毕业生送上最美好的祝愿,向各位家长表达最热烈的祝贺,向广大教职员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毕业季的中传校园,花木繁盛、万物并秀。同学们的毕业成果备受关注,毕业展演广受好评。在大阅城、钢琴湖、文化广场这些校园热门打卡地,看到“小白杨”们意气风发、自信阳光的笑容,我深感欣慰。在社交媒体看到大家纷纷抒发对同窗、师长和母校的惜别之情,我十分感动。是的,所谓同窗情谊,就是相拥的青春、共有的记忆,但有所需,一条信息足矣。所谓师生情分,就是你需要我、我全力托举,你超越我、我内心欢喜。所谓母校情结,就是不管走得多远你都是中传人,无论何时中传都是你直面风雨的底气。同学们在校的这段时光,恰逢学校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你们的青春拼搏成为校园独一无二的亮丽风景,你们的努力与收获深深地融入学校事业的发展进程。难忘去年9月,在我们共同庆祝中国传媒大学70周岁生日的欢庆时刻,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既是勉励与
2025-03-04
唐远清|人工智能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啥启示
培养算法无法复制的创新思维,塑造代码不能替代的人文精神,这是AI给人才培养的深层启示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可实现“四链”的有机衔接近一两年,人工智能(AI)热度持续攀升,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建议,利用人工智能进一步赋能教育发展。当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AI能够完成课程作业、论文初稿、编写代码等任务时,大学教育站在了重塑育人模式的十字路口,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AI为高等教育带来诸多机遇。它使教学效率大幅提升,教育资源获取更加便捷,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为个性化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AI也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角色、师资能力要求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新要求。AI正从工具升级为教育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推动高校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转型,其影响深远。AI赋能的教育是文化、劳动力和技术之间的深层次协同变革,凸显了人才需求及育人模式的巨大变化。因此,要以人为本,更新教育理念与思维方式,变革组织架构与教育模式,建设高质量个性化终身学习体系。在数智化转型背景下,传统教育范式面临挑战的同时,育人模式变革
2025-01-13
廖祥忠|数字艺术创新文化表达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科学与艺术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为数字艺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生成领域的日臻成熟,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艺术创造和文化生产的方式和流程。空间计算、生成式世界模型等新技术,为数字艺术奠定了腾飞的基础。在人工智能这个强大的“共创者”帮助下,普通人参与艺术创造从未如此便捷。“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再是比喻和形容。人文精神是数字化的灵魂。当下,凭借沉浸交互的审美体验、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数字艺术让传统与现代相融、科技与人文相通,成为承载文化、传承精神的重要手段。文旅沉浸空间、新媒体演出和数字艺术展等,成为年轻人的休闲新时尚。数字艺术正在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美感和现代表达。2024年,“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举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数字艺术艺委会,为数字艺术的发展翻开新篇章。中国传媒大学也在探索智能时代的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率先创立了“人工智能生成艺术”研究生专业,应用自研AI技术创作的《龙门》《致亲爱的自己》等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数字艺术
2024-11-02
荆学民|从“宣传思想”到“宣传思想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塑造新闻传播新品貌
内容提要从学术理论研究的角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蕴涵厚重,其中从“宣传思想”到“宣传思想文化”的跃迁,对于新闻传播工作来说意义深远重大。我们应从社会发展前进需要伟大的“文化引领”的角度、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角度、从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血脉赓续传承”的角度、从新时代意识形态内敛精准与文化文明外溢传播相统一的角度,来思考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提出了新的前进方向,我们要把“新闻传播”深度融入“文化”之中,走出过去比较单一的境界,重塑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相适应的新品貌。这种新品貌,在时间维度上,要求我们深度勾连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现实-未来之轴,注重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空间维度上,要求我们找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类文化文明体系中的坐标位置,打破过去长期以来对西方文化的崇拜与迷思,在“人类命运”的高度上发现、挖掘、借鉴、传播人类文明。通过新闻传播的伟大事业,型塑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通过这种文化把中国式现代化推向更加辉煌、更加璀璨的文明大道。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宣传思想 宣
2024-09-30
党委书记廖祥忠在庆祝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的致辞
各位领导、嘉宾、校友,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汇聚在这片承载着几代中传人光荣与梦想的土地,一起庆祝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共同展望传媒高等教育的明天。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领导、嘉宾、校友以及远道而来的百余名外国友人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向那些曾经为学校发展呕心沥血的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全校师生员工,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刚才,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传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让我们心潮激荡、倍感振奋!这是中国传媒大学办学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总书记的重要回信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催人奋进。在回信中,总书记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祝贺和问候,勉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总书记的关怀、信任与嘱托,是对学校70年发展史的肯定和期许,是传媒人的共同荣耀,更是我们站在70年的新起点接续奋进,潜心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把这份沉甸甸
2024-09-08
校长张树庭开学致辞|站在新起点,拥抱智能传播时代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满怀喜悦,举行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以青春朝气的仪式热烈欢迎5972名同学加入中传大家庭,其中,339名同学此刻正在海南陵水校区线上同步参加开学典礼。在此,我谨代表学校、代表党委书记廖祥忠教授,向新入学的小白杨们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向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以及关心中传的各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同学们,2024年,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国传媒大学也迎来了建校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你们成为中传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你们注定将与众不同。这几天,当你们漫步在胜景如画的校园时,对学校的“美”已经有了直观的感受,但对学校的“好”还需要慢慢品味。作为一直在这里学习、工作的中传人,我也经常在想,中传究竟好在哪里?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分享几点自己的体会。来到中传,意味着你们来到了中国传媒教育的最高学府。从1954年建校至今,中传始终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频,立德、敬业、博学、竞先,将奋进的足迹深深镌刻在党和国家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香港、澳门回归现场到建党百年的天安门广场,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到脱贫攻坚、乡
2024-08-27
党委书记廖祥忠|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建强高素质教师队伍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进一步深化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培养更优秀的教师、办更好的教育提供了遵循。中国传媒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贯彻落实见行见效。一、把准三重逻辑,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要义教育家精神涵盖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理解和把握教育家精神实质,需要厘清其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历史逻辑:教育家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和师道精神的时代传承。教育家精神不仅蕴含着“因材施教”“知行合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仁者爱人,有教无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等传统教育智慧,也融入了至诚报国、胸怀天下等新的时代特质,其内涵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结合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领悟教育家精神,将有助于更好理解其历史源流和文化根脉。理论逻辑: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
2024-08-13
杨杰| 媒介化艺术发展的丰富性,为艺术批评提供广阔空间
“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评论者”的景象正在形成,如果艺术批评显示出与融媒时代艺术实践的脱节,其指向性和有效性就会被削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融媒时代的疾驰而至揭开人类历史新篇章,文字数字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媒介新质,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媒介的深度介入,不仅强劲推动艺术的媒介化进程,同时也冲击固有的艺术批评观念与方法,促使艺术批评新转向。艺术媒介化进程是指艺术创作(生产)、艺术传播(流通)与艺术接受(消费)全链条与媒介走向“并轨”。如果说,此前的声音媒介、纸质媒介是外在于艺术而存在,二者偏于“平行线”式双轨推进,那么,融媒时代的媒介与艺术则是“嵌入式”,甚至是合二为一的融汇式发展。艺术活动的系列环节内嵌于数字媒介装置,从而形成融媒时代媒介化艺术的新形态和新特质。数字媒介构建的虚拟艺术世界与我们身处的现实物理世界实现全方位交融、一体化融合。自媒体、流媒体的不断勃兴使艺术大家庭呈现出审美情趣多元化、审美风格多样化的艺术门类:既有网络影视剧、网络动漫、网络综艺、网络短视频,也有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竖屏剧、互动剧、沉浸式情景剧和数字舞台剧,还有各种虚拟歌手、虚拟偶像等与数字智能
2024-08-13
高晓虹 白晓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共同体的表征体系与传播创新
内容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源泉与价值归旨。以融合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传统文化中民族共同体表征的支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脉相承、多元一体与兼收并蓄的价值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话语要素,从精神标识、典型形象和民族故事等层面为融合传播实践提供了充足养分。以媒介融合推动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以渠道融合促进共同体传播有效互动,以场景融合建构共同体价值传播场域,可借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民族文化的融和传播策略。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传播;表征体系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融合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编号:23VMZ010)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4.06.00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文化是民族的
2024-07-24
赵雪波 张畅 |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三次历史转向
[摘要]中国国际关系学创立于旧中国,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中国国际关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一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的特征是“国际共运史”为主流;改革开放后开始了第二次历史转向,最大特征是“回归”西方话语体系的国际关系学本体;新世纪之交,国际格局急剧变化,全球治理理念和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符合时代需求,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第三次转向目标,也应该是世界国际关系学的方向。[关键词]中国国际关系学;历史转向;国际共运史;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形势、国际交往、国际问题、大国关系等研究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不同的称谓,也有过不同的体认、关注和研究重心。比如在20世纪初,国际关系学曾被称为国际法、国际问题、国际学等;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关于国际形势、国际问题的研究采用了苏联模式,以“国际共运”事务代表国际事务,以国际共运史研究覆盖国际关系研究。这些历史现象以及对这些历史现象的认识,导致今天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国际关系学起源认识出现了诸多分歧。不同于国际学界对国际关系学科创建于1919年的说法有较一致的认识,国内学界有关中
2024-07-24
周建新 王燕妮| 群众文化视角下中华民族故事叙事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故事的内涵丰富,呈现出多元性与一体性、依存性与独立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复杂特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要在准确理解并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寻找与之高度契合的叙事逻辑和叙事策略。凝结各族群众智慧的群众文化与中华民族故事同源同脉、共促共进,二者在叙事上不仅互为基础还可以彼此成就。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要立足各民族群众对故事的文化需求,传承并创造性使用民族文化资源,加大讲述民族故事的理论阐释,共奏全民族叙事大合唱,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词:群众文化;中华民族故事;叙事策略课题: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健全网络文艺综合治理体系的机制与路径研究”(编号:23YTA024)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4.06.00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故事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资源,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写着五千多年各民族“多元一体”的交往史、交流史、交融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092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
/
78
跳转到
map